智慧型手機振動回饋細緻,可不只是多裝幾顆馬達就搞定

作者 愛范兒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18 日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3 月是新機潮,各家手機廠商陸續發表旗艦手機,2021 年伊始,體驗完多家旗艦至遊戲手機後,發現了一些有趣現象。

大多數手機廠商都會預設內建橫向線性馬達,這幾乎成了旗艦手機的標準配備,當然有行銷原因,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手機廠商確實越來越注意智慧手機的振動觸控體驗。

筆者也發現,雖然有不少手機廠商將振動觸控體驗做到與 iPhone 媲美程度,但有的表現也普通,為什麼同是橫向線性馬達,體驗卻有差距?

不斷做大震動馬達的思路,忽視軟體問題

智慧手機首先重視震動體驗的是蘋果,從 iPhone 6S 開始蘋果就在手機加入一顆橫向線性馬達 Taptic Engine,到了 iPhone X 時期甚至再增大,這對寸土寸金的手機內部空間來說殊為不易。

相應觸控技術也用到 MacBook Pro 等多款產品。

使用更好硬體的思維,也被各路手機廠商參考學習,紛紛放棄普通轉子馬達,轉而選擇橫向線性馬達。轉子馬達體積比較小、省空間,但實際振動體驗較弱,震動等級調整也幾乎不可。

遊戲手機做到新極致,去年聯想拯救者 Pro 就使用雙 X 軸線性馬達設計,機身上下方各有一顆線性馬達,不僅能調整震動頻率、振動量,還能模擬上百種觸覺回饋效果。

今年 iQOO 7 同樣配備兩顆線性馬達,為了更好觸控體驗,還加一塊壓感螢幕,進入遊戲後按壓螢幕就能感受振動,就像真的按下螢幕。

筆者朋友體驗完表示,有 3D Touch 味道。當初 3D Touch 稱為「遊戲作弊器」就是這個原因。

具體遊戲場景,甚至能做到另一層面的「聽聲辯位」,例如玩 FPS  射擊遊戲時,如果有車子經過,能感受到振動方向從右及左,手機遊戲體驗拉升到新境界。

可說遊戲手機振動體驗業界領先,遊戲場景操作體驗甚至超過 iPhone。

但硬體堆料其實也是一種取捨,之前筆者就說到橫向線性馬達雖然保持較好振動體驗,但同時也占據大量手機空間,更別說兩顆線性馬達,造成不少遊戲手機厚度和重量都破表。

對強調輕薄和越來越重要的影像體驗的旗艦手機來說,顯然是不太能接受的選擇。

就算和 iPhone 一樣用橫向線性馬達,出於時間先發優勢,蘋果振動馬達調教更早達到完善程度,App Store 的軟體生態支援振動的軟體也更多,蘋果很早就給了軟體接口,讓應用開發者使用。

對比起來,Android 生態就有些相形見絀,基本是靠主流手機廠商堆料振動馬達,各家使用硬體不同,軟體接口也碎片化,不利開發者相容 Android 生態。

軟體環境缺乏最終導致明明硬體差不多,但 Android 生態的振動體驗卻好壞不一,應用場景也沒有 iOS 多。

Google 和高通正成為另一層面的軟硬協同

主流手機廠商的重視,橫向線性馬達成為旗艦標配,固然有部分廠商將馬達當成賣點行銷的原因,但更多是振動馬達提升體驗。

自從智慧手機出現,觸控互動成了主流,點擊、滑動是常見操作,螢幕能展示更多內容的可能性,文字、圖片、影像都可以,但螢幕的特質也僅限於 2D。

超大橫向線性振動馬達出現,為手機互動添加新維度,從 XY 互動走向 XYZ 3D 互動。如使用瀏覽器時,長按可叫出便捷選單的,以往 2D 互動就只有一個頁面動畫展現,如今同時加上振動,感覺更明顯,易用性也更高。

遊戲等場景振動重要性更不言而喻,直覺觸覺回饋顯然比簡單動畫更直接。

當然其中也有扁平化設計成主流的原因,雖然消耗資源小(不需展現精細的材質效果),擴展性強,能適應各種螢幕大小的設備。但抽象的平面內容往往會讓人分不清內容與按鈕的界限,這時振動就是很好的補充。

▲ 從 iOS 7 開始,蘋果 iPhone 介面改用扁平化設計。

主流廠商重視、互動方式改變、操作體驗大幅度提升,按理來說 Google 身為 Android 掌控者,應該要整理現狀,給予統一性解決方案,避免體驗斷層或碎片化。

之前 Android 10 的手勢變化就是先見之明,當時 Google 表示開發手勢互動受 Android 手機廠商影響,開發相應手勢操作功能也是希望統一操作體驗,畢竟各家廠商不一樣的互動邏輯會影響到開發者,一個軟體需要相容多家廠商的手機,振動也有相似情況。

有趣的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公司是高通。

高通宣布,聯合業界專門研究觸控互動的公司 Lofelt,建立更好的軟體框架,且每家 Android手機廠商都可接入軟體接口,以建立更好的振動互動體驗,縮小整個 Android 生態與 iOS 觸控體驗的差距。

當然,接入軟體框架的基礎條件是使用高通驍龍晶片。

這不是高通第一次嘗試整合 Android 生態體驗,之前為了解決 Android 系統升級難、升級速度慢、覆蓋率低等問題,Google 和高通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承擔一部分升級工作,讓搭載高通晶片的手機支援 4 年 Android 系統更新和安全更新,並提升更新速度。

因 Google 開源 Android 系統,手機廠商為了強化自家產品的競爭力各自為陣,Android 生態整體的體驗有不少碎片化問題,導致 Android 系統更新等與 iOS 陣營拉開差距。Google 和高通合作,正如新形式的軟硬協同,即解決碎片化問題,也統一Android 生態的部分體驗。

Google 和高通會成為下一個「Wintel 聯盟」嗎?

說到這,熟悉網路發展史的朋友恐怕會想到 PC 時代的「Wintel 聯盟」,微軟和英特爾在 PC 市場構成軟硬體協同,對整個 PC 生態的控制力非常強,甚至被控壟斷市場。

微軟憑著 Windows,掌控電腦軟體生態發展,英特爾則憑藉處理器的特殊屬性,對整個 PC 生態施加影響力,從之前的超極本概念到現在 Evo 認證,英特爾的解決方案廣泛應用到 PC 生態。

當然也有好的一面,Evo 認證體系確實透過新標準拉升筆電體驗,如續航時間、Wi-Fi 6 支援等,但另一面讓人擔憂的是,會不會因控制力太強造成缺乏競爭,產品停步不前,之前人們對英特爾擠牙膏的吐槽就來自於此。

Google 和高通會成為 Android 的「Wintel 聯盟」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 Google 和高通透過合作或各自解決方案以改善 Android 體驗,但實際上對 Android 的控制力不算很強。

先說 Google,開源系統導致手機廠商各自為陣,尤其是中國手機廠商,基本都推出自家 Android 操作系統,如 MIUI、Color OS 等,系統功能、帳號體系,中國手機廠商掌控力甚至比 Android 創造者 Google 還強。

高通同樣也有類似情況,手機核心晶片的供應商,同樣有大量解決方案,但手機廠商並不都接受。

如高通快充技術 Quick Charge,手機廠商不算買帳,大多都發展自家快充技術,這也造成 Android 生態多種多樣快充協議,消費者購買前需了解資訊,從充電線到充電頭完全搭配才可高功率快充。

▲ 各式各樣的快充。(Source:CNET)

在可見的未來,手機廠商為了增加自家產品的競爭力,顯然還會繼續加碼各種技術,這會進一步加深 Android 體驗碎片化,好功能、好技術普及與開發者配合會更難。

而 Google 和高通合作,更多意義是抱團取暖,透過軟硬協同增加對 Android 生態的控制力,從用戶回饋也可發現,輿論對兩家合作還是以正面為主,之前合作提升系統更新週期時間就是案例。

這對 Android 用戶來說不一定是壞事,起碼雙方合作能讓振動體驗、系統更新這類好功能普及到更多手機。

文章來源:智慧型手機振動回饋細緻,可不只是多裝幾顆馬達就搞定